非常意外地,當新人出現在面前時,多數受試者的興奮水平,會比起初他帶著與男神或女神生活五年記憶時的興奮水平要高出很多。
辦公室助理倒給他一杯水,然後在談話的過程中試探打聽,以便評估他,同時考慮他適合擔任什麼職務。這樣不聞不問是不對的。
伊利亞斯來到鎮上的第一天,下午才過一半,他就找到工作,而住處也有著落了。伊利亞斯將信交給管理中心的辦公室,人家要他等著。老師指向一座軍營,伊利亞斯問他,那是不是德國人吊死阿布希里的地方,對方回答不是。要不要我說給你聽?算了,說也說不清啦,反正遲早你碰得上。過了一會兒,一個年輕的德國男人從辦公室內間走出來,答應給他一份工作,而那位名叫哈比卜(Habib)的辦公室助理,則負責協助他安頓下來。
哈利法對伊利亞斯說:「歡迎你來作客。你離開多久了?」 伊利亞斯回答:「十年了,回去幹什麼?」。」 新聞來源 台灣原民遺骨返還 儀式背後故事有淚有笑(中央社) 延伸閱讀 漂泊海外150年,愛丁堡大學返還排灣族人遺骨,原民會:原住民族歷史正義重要國際案例 中日近代史再認識(三):日本出兵牡丹社,打的算盤是中國會在琉球問題讓步 中日近代史再認識(五):「牡丹社事件」與「琉球處分」,日本是正義的一方嗎?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1874年,日軍取走至少12具台灣原住民的頭顱,愛丁堡大學近日返還的僅是其中4具。愛丁堡大學3日表示,校方持續探索處理殖民歷史遺產的適當方式,並同時探究複雜歷史對當代社會的影響。此外,校方曾數次返還澳洲及紐西蘭原住民遺骨。Photo Credit: 原民會提供 via 中央社 英國愛丁堡大學3日舉行儀式,返還4具近150年前死於南台灣戰場的台灣原住民遺骨。
為此,相關人員需多方研究、比對和查證,藉助於文獻、校內外專家及其他可信度經得起檢驗的管道。更重要的是,透過轉譯,他瞭解到祖靈與族人都認可愛丁堡大學「做了對的事」。
10月28日,當族人自台灣啟程、漂洋過海飛往數萬里外的英國,蘇寶珠回憶:「我們當時就強烈感受到,祖靈真的很想回家。巫師:祖靈真的很想回家 1874年日本以琉球漂民在台遇害為由,出兵台灣,與今天屏東縣牡丹鄉所在位置的台灣原住民激烈戰鬥。他強調,這樣的認可對校方而言「意義重大」。在此之前,台灣學術界2017年首次發現在愛丁堡大學的收藏中,有註記源自「牡丹戰場」(Botan battlefield)的頭骨。
時而像是在責難、訴苦或與人爭執,偶爾幽默的言語卻又逗得原本忍不住激動落淚的在場族人破涕為笑。儘管如此,校方必須盡其所能嚴謹確保「將正確的物件還給正確的人」。為了這一句道別,台灣與愛丁堡方面努力了不只兩年。最棘手的則是豬骨,礙於法規只能在英國本地尋覓,但在時間壓縮、飲食文化差異的情況下,無論是取得適當的成豬原料或後續分解處置,都十分不易。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愛丁堡大學3日舉行儀式,返還4具近150年前死於南台灣戰場的台灣原住民遺骨。蘇寶珠說,後來頭骨靈數度透過她以英語Thank you向台、英雙方協助回鄉的人道謝,卻遇太陽神派遣的祖靈發牢騷:「你們忘了族語啦?怎麼不用族語道謝?」 不過,無論是否懂族語,當祖靈們邀請原本站在一旁觀禮的麥卡倫(Malcolm MacCallum)走入儀式限制區域「結界」內,擁抱、祝福他,並感謝他多年來悉心妥善照顧,這一刻意義非凡。
盛裝4具頭骨的藍色塑膠封蓋手提盒靜置於桌面,與蘇寶珠對望。(中央社)「我們要回家了,bye bye。
日軍隨後取下超過10名原住民的頭顱做為戰利品,其中4具輾轉來到蘇格蘭,被收藏在愛丁堡大學,直到今年正式返還,11月3日在愛丁堡由鄉長潘壯志與愛丁堡大學副校長麥拉赫蘭(Gavin McLachlan)簽署返還證明,率團訪問的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鍾興華(Calivat.Gadu)擔任見證人。鍾興華是排灣族人,他向記者說明儀式中幾個令人會心一笑的時刻。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關於其他頭骨,鍾興華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說,當初在愛丁堡大學發現4具頭骨是出於偶然、「祖靈的安排」。透過學界、部落與官方數年協力,遺骨如今終於回家。
蘇寶珠說,過程中的百般波折像是先人對族人的考驗,檢驗族人是否有意願和能力承擔重責大任。解剖學主任吉陵瓦特(Tom Gillingwater)接著獲邀與麥卡倫一同接受祖靈祝福。
吉陵瓦特說,校方持續接獲返還請求,審酌中的案子目前就有數起。蘇寶珠眼前有酒和象徵一整隻豬的豬骨,但她提醒頭骨靈,此時此地不宜請他們喝酒吃肉,以免解剖學博物館內超過1700具頭骨的靈都來爭食,「不如我們回台灣再說吧」。
他告訴《中央社》,這是他前所未有的體驗,他深感幸運和榮耀。」 不過,先人提出要求,他們「很想找到自己的身體」。
圖為台灣訪團和愛丁堡大學及英方相關人員合照。吉陵瓦特告訴《中央社》,愛丁堡大學在1990年代確立遺骨遺骸及文物返還政策。4具台灣原民頭骨返鄉、還有8具待尋 鍾興華說,原民會兩年前接受部落委託,正式向愛丁堡大學接洽遺骨返還事宜。駐英國代表處3年前整修時,園藝師建議種植的竹子就此派上用場,被砍下帶往愛丁堡。
在海外舉行部落傳統儀式不簡單,尋覓豬骨是挑戰 11月3日早上,在遺骨正式移交前,族人在愛丁堡大學舊醫學院的解剖學博物館川堂舉行傳統儀式,迎接先人。根據政策,校方應與相關社群合作、致力返還,「無論請求源自世界何處」
Photo Credit: 原民會提供 via 中央社 英國愛丁堡大學3日舉行儀式,返還4具近150年前死於南台灣戰場的台灣原住民遺骨。蘇寶珠說,過程中的百般波折像是先人對族人的考驗,檢驗族人是否有意願和能力承擔重責大任。
愛丁堡大學3日表示,校方持續探索處理殖民歷史遺產的適當方式,並同時探究複雜歷史對當代社會的影響。」 新聞來源 台灣原民遺骨返還 儀式背後故事有淚有笑(中央社) 延伸閱讀 漂泊海外150年,愛丁堡大學返還排灣族人遺骨,原民會:原住民族歷史正義重要國際案例 中日近代史再認識(三):日本出兵牡丹社,打的算盤是中國會在琉球問題讓步 中日近代史再認識(五):「牡丹社事件」與「琉球處分」,日本是正義的一方嗎?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吉陵瓦特說,校方持續接獲返還請求,審酌中的案子目前就有數起。蘇寶珠眼前有酒和象徵一整隻豬的豬骨,但她提醒頭骨靈,此時此地不宜請他們喝酒吃肉,以免解剖學博物館內超過1700具頭骨的靈都來爭食,「不如我們回台灣再說吧」。透過學界、部落與官方數年協力,遺骨如今終於回家。」以巫師(pulingaw)蘇寶珠為媒介,祖靈以排灣族語及英語對愛丁堡大學解剖學博物館策展人麥卡倫這麼說,接著給他一個大擁抱。
蘇寶珠說,後來頭骨靈數度透過她以英語Thank you向台、英雙方協助回鄉的人道謝,卻遇太陽神派遣的祖靈發牢騷:「你們忘了族語啦?怎麼不用族語道謝?」 不過,無論是否懂族語,當祖靈們邀請原本站在一旁觀禮的麥卡倫(Malcolm MacCallum)走入儀式限制區域「結界」內,擁抱、祝福他,並感謝他多年來悉心妥善照顧,這一刻意義非凡。(中央社)「我們要回家了,bye bye。
在海外舉行部落傳統儀式不簡單,尋覓豬骨是挑戰 11月3日早上,在遺骨正式移交前,族人在愛丁堡大學舊醫學院的解剖學博物館川堂舉行傳統儀式,迎接先人。傳統儀式有淚有笑,感謝愛丁堡大學妥善照顧 據蘇寶珠表示,太陽神派遣祖靈透過她與4具頭骨靈溝通,期間蘇寶珠時而激昂,聲調與手勢彷彿在重現與日軍交戰及頭顱被取下。
為此,相關人員需多方研究、比對和查證,藉助於文獻、校內外專家及其他可信度經得起檢驗的管道。他強調,校方已有多次返還經驗,「預期未來還會有更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